自8月1日《家用和类似用途水净化装置通用要求》、《家用和类似用途饮用水净化内芯通用要求》两项净水器国家标准的出台,已经满月,此两项标准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实施。加上近日涉水产品标准认证组织NSFInternational(译作:NSF国际)与WQA(美国水质协会)相关负责人应邀来华,净水器业内人士呼吁制定净水器强制性标准。
新国标出台反应平淡但不失进步
虽然《家用和类似用途水净化装置通用要求》和《家用和类似用途饮用水净化内芯通用要求》两部净水器行业国标出台实施,但却未引起业内的轰动,反响平淡。业内人士指出,对于目前鱼龙混杂的净水器市场来说,具有强制性国家标准才更有意义。
根据新国标显示,前一项国标完善了净水器电器性能方面的标准,具体内容包括净水器的总净水量、功能效率、噪声、拖延率、再生率、浓水比、回收率等,并按照不同的技术进行了分类。后一项国标针对的是净水器内芯,其制定出的标准范围涵盖家用净水器的反渗透膜、超滤膜、PP棉等。有业内人士认为,新国标发布后,标准的较大弹性,直接导致了市场的泥沙俱下。
“几年前,还没有这么多的净水器品牌和厂家。”现在,很多家电、热水器品牌开始推出净水器产品,甚至有“黑作坊”来凑热闹。如此乱象,业内人士却认为有利有弊。好处在于,这证明了净水器市场是块大蛋糕,前景光明;弊端在于,消费者选购时没有可参考的明确标准,购买后发现产品质量不行,维权亦难。
对此,CILLY水丽中国运营总部CEO庞亚辉表示,新国标虽然已将标准上升国家层面,但这次的国家标准并不具有强制性,对行业的规范、指导意义打了不少折扣。要想“净化”净水器市场,让消费者买到放心产品,一方面需要国家部门出台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另一方面也需要时间。“不过这也是一种进步,推进中督促行业进步。”庞亚辉说。
净水器行业潜力巨大鱼龙混杂
据了解,目前我国国内家用净水器的普及率还不足5%。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家用净水器的普及率已超过70%。据第三方调查机构数据显示,目前,近七成消费者有着强烈的净水意识,绝大多数人表示愿意购买或尝试使用净水器。
据国家水家电协会、奥维咨询等联合发起的市场回顾报告指出,今年净水器销量呈45.2%的增长趋势,销量预计达500万台,明年预计将突破1600万台,届时整个净水器市场将达到千亿规模。中怡康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净水器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5.2%,远高于家电整体市场1.5%的增幅。可观的利润空间使得许多生产企业纷纷加入净水器行业。但是,有净水器经销商向记者透露,净水器的材质要求使用食品级塑料,但有些品牌偷工减料,仅在某一个部分用此材料,其他机身均是普通塑料,也敢对外宣传是“食品级”。
记者随机采访发现,市民在挑选净水器的时候常常会被五花八门的产品搞得无从下手。市民史先生抱怨,“‘微滤’、‘超滤’、‘反渗透’等名词让我一头雾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净水器品牌已超过4000个。业内人士表示,除了一些专业净水器品牌和跨行业大品牌外,还有不少杂牌军和假洋品牌。价格一般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甚至上万元。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测试技术研究所所长鲁建国表示,我国有3000多家净水器厂家,由于没有标准,市场乱象丛生,到了必须整治的时刻了。
与国际标准接轨有望促进行业发展
据悉,近日涉水产品标准认证组织NSFIn-ternational(NSF国际)与WQA(美国水质协会)相关负责人应邀来华,国外先进的净水装置认证标准,有可能成为我国行业清洁家庭饮用水的标准。据介绍,NSF目前是公共卫生和领域的全球。它的主要工作包括制定标准、产品检测与认证。WQA是代表家用、商用和工业用水处理行业的非营利性国际协会。它也参与标准制定,与公共卫生部门和美国环境署合作以及与国际政府机构进行沟通交流,包括中国卫生部、疾控中心实验室、世界卫生组织等。业内专家认为,如果与NSF和WQA严苛净水器标准对接来制定国家强制性标准,相信会给我国带来真正的洁净的家庭饮用水。净水器鱼龙混杂的现象也将受到遏制。
“我觉得目前在实施的推荐性新国标,仍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对于厂家而言,国家强制性标准迟早会到来,现在正好还有个缓冲期,尽量规范和提升自己,目前虽然是非强制性标准,也等于给厂家有了一个参照规范,积极提高自身的企业生产标准,以适应未来更严格的要求。”CILLY水丽中国运营总部CEO庞亚辉在给厂家建议的同时,也同时给消费者购买净水机提供了4条参考标准:“1、购买的产品是否有卫生许可批件,这是进入市场销售的前提;2、购买管线机等产品看是否有3C强制性认证,目前无论是3C还是卫生许可批件都是强制性的。3、看产品包装箱或说明书是否标注了生产的参照标准及标准文号。如果满足以上三者,那么在相对纷杂的净水产品大军中,相对是规范的品牌。4、再结合自身所在区域的水质情况来评估应该购买什么类别或者过滤精度的净水机。”
(用良芯造好水,CILLY水丽净水转编自《大河报》,原文作者系该报记者任华飞)